CN / EN

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访谈 | 冯原:影像比摄影更有张力

△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主视觉
 
冯原 | 访谈
 
△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学术委员
冯原
 
1964年出生,建筑学博士,从事文化批评和视觉文化研究、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和观念艺术创作,现工作和生活于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主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任。主要工作领域为视觉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建筑学与设计学的相关研究、景观与公共艺术创作实践及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
 
◤Q1
 
广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从2005年到2009年连续举办了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时隔8年后重启,它延续了什么?又有哪些差异?
 
冯原:2000年以后,广东美术馆创立了两个重要的品牌,除了影响力很大的“广州三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也是一个。而摄影应该也一直是广东美术馆尤其关注的领域之一,2001年就曾经举办了“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
 
我认为,应该区分作为本体的摄影、作为媒介的摄影和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这三个概念,三种摄影都分别对应特定的空间与话语形式,比如,与摄影本体相对应的空间与话语是传统的照相馆与照相术;与作为媒介的摄影相对应的空间与话语则是印刷时代的所有媒体和新闻—商业话语。而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则出现得较晚,从2005年到2009年这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就正值中国的摄影从本体和媒介转向当代艺术语境的高峰期。所以,广东美术馆是这一转向的重要推手之一。
 
摄影的当代艺术化,不仅是将摄影作品置入到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之中去那样简单,重要的是,摄影者如何有意识地将摄影转变为承载观念和探讨社会问题的手段,这使得摄影获得了独立作品的内涵,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大体上来看,摄影的当代艺术化有一个狂飚突进的过程,广东美术馆的三届摄影双年展,正是这一进程和价值的呈现。
 
有意思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停办的摄影双年展,在其停下来的8年之中,正逢中国进入到媒介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型是来得如此迅速,如同百年前印刷时代的到来一样,新的网络自媒体即使没有全部瓦解传统纸媒体,也迫使所有的媒体走向网络之路。伴随这一转型的还有代际的转变,这一切,都构成了在今天重新启动摄影双年展的当下背景。
 
因此我认为,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中启动摄影双年展,将不得不重新定义摄影的内涵与外延,甚至,当第四种摄影——自媒体影像已经形成浪潮之时,今天的摄影双年展是不可能回避的。
 
△ 陈晓云 价值观培训系列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都是暗夜 》多频录像 2013年
 
◤Q2
 
广东美术馆:基于什么原因,我们今天用“影像”一词替换了往届展览的“摄影”?这一举措的意义是什么?您又是如何界定“影像”和“摄影”的呢?
 
冯原:自摄影诞生以来,它就一直具有技术和专业的特征,它一方面向外阻挡了一般人进入到摄影技术之中,另一方面又可以向内部进行艺术化或作品化。这一进程一直延续到摄影向当代艺术转向的阶段。但是技术的另一种本性就是复制与扩张,这一倾向会不断地降低技术的成本,使得大部分人能够拥有它。如同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一样,这一进程最终导致了智能手机摄影的出现——人人皆能拥有且人人都能“摄影”。
 
将这两种“本性”放到一起来看,摄影的概念,从本体到媒介,再到当代艺术或今天的自媒体,就是一个动态和博弈的过程。因此,有必要站在当代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来定义何为今天的摄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像”二字就要比摄影更富有张力关系。这是因为摄影二字很难不被本体与媒介拉向过去的内涵之中,而影像二字却以相对更开放的外延面对着未来。
 
所以,我认为,如果把摄影想象为一台计算机,那么,影像二字就能为同一台计算机增加更多的接口,组装更多的软件,让原来被称为摄影的机器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 林博彦与黄承聪《将一台幻灯片投影机变成相机的一次改装》数码微喷输出 2015年
 
◤Q3
 
广东美术馆:“复相·叠影”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从字面上看,它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元复合的视觉想象空间,那么观众应该怎样理解这个主题呢?
 
冯原:所有好的主题,都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双重的特征,一,它应该“映射”该主题所涵盖的领域——例如“相”“影”,都在汉语的语境中指涉照相术、摄影、影像;二,它又应该具有隐喻性,“复”“叠”二字即是如此——它隐喻视觉观看的真实性和想象性。而主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主题只有引发了三年展的所有作品,主题与作品的相互关系才是结果。所以,我认为这个主题恰当地诱导了观众的“迷惑”,这也会相应地增加观众最后去参观展览的兴趣。
 
△ 姜吉安《两居室之二》绘画装置 2007-2009年
 
◤Q4
 
广东美术馆:前几届展览都以不同的方式突出了广东本土文化的特点,例如2009年的双年展主题就叫看真D.COM,今年的主题也包含广东话中“影相”的暗示,结合国际、国内的双年三年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对区域性/本土性的强调?
 
冯原:所有的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当我们说本土性之时,就暗示了有一个全球性的对立面。事实上,本土性与全球性是相互依赖的,不过,我们必须理解,是全球性创造了本土性,而不是本土性创造了全球性。以成对的概念之间的结构和相互关系而言,我认为,如何强调其中一种特征,就是应对当时文化状态的某种策略。而这种策略是否是一种好策略,或是否有效果,则要看它对当时的文化是否进行了“扰动”。
 
前几届的主题突出了广东本土文化,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是因为前十几年就是全球化创造或再造地方性的时代,站在本土立场实际上就是对全球化文化的一种“扰动”,这个策略是成功的。但是,以今天的代际变化和文化状态来看,恐怕就没有必要去重复这个策略,这是因为游戏的规则发生了变化,参与或扰动游戏的策略当然也应该适时地调整了。
 
△ 秦一峰 《2013-06-16 15:45 多云》 明胶银盐负片 2013年
 
◤Q5
广东美术馆:在勾勒国内当代艺术图景的过程中,您认为“广州影像三年展”可能会起到什么作用?
 
冯原:从“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更名为“广州影像三年展”,至少表明了如下三个向度,一,用影像来拉动一个更广阔的外延,并涵盖原来摄影要排斥的部分;二,不强调国际,实际上是一种更开放的姿态;三,是一种位于分水岭之后的重新启程,它是面向未来的。当然,它同时也是回顾性的,不过这种回顾正表明了它站在分水岭的面对未来的那一面。
 
△ 姚尚勤 《宇宙的照片》C印照片 2015年
 
◤Q6
 
广东美术馆:您对“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有着什么样的期待吗?
 
冯原:我期望“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能达到两个目标,第一,它应该启动对于摄影的反思,这就是说,对分水岭的“南坡”重新梳理和回顾;第二,它应该位于分水岭的“北坡”,那么它就要告诉我们,自媒体时代之后的影像会是什么样的。
 
策划/ 梁洁
采访 / 曾睿洁
编辑 / 吴俊贤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8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总  策  划: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
策  展  人:
Alejandro Castellote (西班牙独立策展人)
鲍 栋(独立策展人)
曾 翰(独立策展人、摄影师)
学术委员会:
主任:王绍强
委 员:顾 铮  皮 力  陈卫星  杨小彦  冯 原  秦 伟
观察评论团:鲁明军  孙冬冬  孙晓枫  陈 伟
策 划 助  理:林 薇  黄海蓉  吕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