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视觉实验师”蒋竹韵

 
艺术家蒋竹韵
198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2004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生活创作于中国杭州。
2015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参展“迷因城市”(中国杭州);
2016年在拾萬空间举办个展“风中絮语”(中国北京);
2016年在 A2Z 参展“世界之中”(法国巴黎),在拾萬空间参展“形式的弹性”(中国北京);
201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参展“球场”(中国北京),在 OCAT 上海馆参展“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中国上海),在掩体空间参展“掩体—对白”(中国北京)。
 
了解蒋竹韵的人都知道,他的外号叫“积木”。这是他高中写诗期间为自己起的笔名,后来大家就一直叫他积木。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蒋竹韵关注的艺术形式确实非常多样。他写过诗,关注音乐,创作视觉作品。最特别的是,他似乎喜欢把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创作作品。
 
蒋竹韵,《当左眼看见右眼》,装置(综合媒材),39cm×16cm×9cm,2015
 
这次广州影像三年展中蒋竹韵的作品体现出他“科学怪人”式的奇妙构思。策展人鲍栋介绍:“在媒体艺术家蒋竹韵的工作中,影像的问题被放在视觉技术与视觉经验之间关系的层面上讨论,并从中生发出很多敏感而巧妙的视觉实验。比如,他制作了一个视觉装置,通过一段 U 形镜的反射,让人们的左右眼单独互相对视,他用最简洁的视觉技术和人们开了一个小玩笑。”
 
观众正在观看装置《当左眼看见右眼》
 
而在这次展出的另一个作品中,蒋竹韵展现了一种更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只是他的“实验”最后以影像的方式呈现。“《融化之中,站立的轮廓》呈现了一种更具实验室风格的技术诗学。在一整天的时间中,每隔 15 秒,六台相机同时拍摄一把椅子,椅子的一条腿是用冰做的,相机的镜头聚焦在椅子不同的位置。最终所有的照片被剪辑连接成一段反复切换角度与焦点的四屏影像,影像中的椅子随着视点的切换而重复“摆动”,在这种空间的循环中,冰却逐渐融化,椅子的这条腿最终消失,时间则呈现了它的不可逆性。”
 
蒋竹韵,《融化之中,站立的轮廓》,影像,17'00",2015—2016
 
蒋竹韵的作品中没有宏大的叙事,他更喜欢从单个事件或一个点出发,开展他的“实验”。他经常把“声音”引入他的创作中,他的第一次个展就叫“风中絮语”,在展览中展出了他围绕马航事件创作的“声音”作品。在一次访谈中他谈到了这些作品:“马航事件给我的刺激比较大,在这个时代竟然还会有这么大一架飞机会消失。这里存在着一种反差,关于消失的事件所引起的信息爆炸。展览中三件作品,一边《絮语》中的声音来自黑匣子的纪录,但黑匣子《消失中的答案》本身所发出高频的声音,只有门背后的马才能听见,所以这里存在着一种技术层面的联系,也是一种观念的传递,但这种联系并不直接表现在视觉上。”
 
《絮语》三通道同步画面,四声道音频 Audio Visual 2016
 
他对“声音”非常关注,但是被问到你听到过最美的声音是什么的时候,他却说是“无声”。看起来他对声音的想法和体验超越了一般的认知。
 
无论是哪种“实验”,他的作品看起来更加关注作品的观念,而不是作品的审美性,他谈及过自己对“当代艺术只有观念没有审美”的看法,他说:“对于观念的辨析也是一种审美。这两点没有什么冲突,一个观念也是一个审美对象,审美对象也不一定是画面。审美的层面其实很广,是哲学很重的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事物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
 
注:本文部分内容引自掩体实验空间的“蒋竹韵访谈 | 最美不过无声”,作者:李清越。
 
文 / 曾睿洁
页面设计 / Another Design
编辑 / 梁洁
 
 
展览信息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8日
展览地点:1-12号展厅
 
总策划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
 
策展人
亚历杭德罗·卡斯特罗特 Alejandro Castellote  西班牙独立策展人
鲍 栋 独立策展人
曾 翰 独立策展人、摄影师
 
学术委员会
主任:王绍强
委员:顾 铮 皮 力 陈卫星 杨小彦 冯 原 秦 伟
观察评论团:鲁明军 孙冬冬 孙晓枫 陈 伟